【復育鄉村】荔枝窩首段文化徑明初貫通   沙頭角新街渡元旦起開通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12/28 09:15

最後更新: 2023/12/28 10:27

分享:

分享:

早年已移居愛爾蘭的荔枝窩村民曾漢文(左)及黃偉程(右),他們將童年在村內的成長點滴收錄於「一人一個故事」。(吳雋妍攝)

沙頭角禁區第二期下周一(1月1日)正式開放,而貫穿沙頭角、荔枝窩、鴨洲及吉澳的新街渡服務亦同步投入運作,來回票價80元,料吸引更多遊客暢遊新界東北。 

沙頭角7條客家村落組成的「慶春約」,漁護署亦擬在明年首季率先開通荔枝窩、梅子林至蛤塘一段文化徑,並同獅子會合作,收集移居海外村民的「一人一個故事」口述歷史,遊客可掃描山徑豎立介紹牌的二維碼,即時以兩文三語收聽村民點滴軼事,重塑新界鄉村的人文故事,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鼓勵實踐社區重視自然和文化遺產。 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近年復育鄉郊,不再局限於保育荒廢村屋及土地。前漁護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、現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個人會員楊家明指出,過去一直忽略了村民才是主角,近年他積極走訪鴨洲、荔枝窩等村落,四出收集已移居海外的村民故事,加入故事館內,今次更為慶春約文化徑,籌備「一人一個故事」項目,「聯會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亦鼓勵多做人文元素,好多人亞洲國家開始學我哋做。」 

掃code聽村民軼事

漁護署與獅子會合作,疫情至今收集慶春約7條客家村逾百名村民的口述歷史故事,揀選其中45個將輯錄成網上版「一人一個故事」,下月中率先完成15個,並配上插圖;遊客沿荔枝窩至梅子林及蛤塘的文化徑,掃描告示牌的二維碼,連結網站即時收聽村民親述故事,每段數分鐘;另設普通話及英語導賞,兩文三語方便旅客。 

數十年前移居愛爾蘭的荔枝窩村民黃偉程及曾漢文,二人幾乎每年回港探親,並為漁護署的口述歷史「穿針引線」,收集散落海外村民的故事。 

黃偉程憶述荔枝窩村70年代初才有電力,入夜要點油燈、火水燈,晚上要挑燈夜讀。曾漢文笑稱,「阿媽會叫我們放學後去碼頭釣魚和捉蟹加餸,要挑油燈摸黑出去。」 

黃偉程說,70年代荔枝窩及三椏等供電後,慶春約的小灘,一戶豬農有最早第一台黑白電視,村民食飽飯都去他家中看電視,「睇乜唔重要,已經夠過癮啦。」 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沙頭角禁區第二期1月起開放,運輸署已批出「沙頭角—荔枝窩—鴨洲—吉澳」街渡渡輪服務,1月1日起運作,每日3個班次,來回收費80元。 

點擊圖片放大

梅子林村村長曾玉安表示,早年有一條往來沙頭角至荔枝窩及三椏的街渡,約10年前停辦;現時有另一條沙頭角至鴨洲及吉澳的街渡,來回票價只是40元,但明年將結束運作,由新街渡取代,雖然貫通沙頭角、荔枝窩、鴨洲及吉澳,多1個站,但貴1倍至來回80元,對村民來講太貴,希望減至60元,並提供單程票。 

他更指,現時上水往返沙頭角的九巴78S,平日及周末假期,分別每日只有早上2個及3個班次太少,擔心沙頭角禁區第二期開放,太多人會排長龍及塞車;他建議加開新綫經龍山隧道往返沙頭角及太和或大埔。

記者:吳雋妍